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二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二部公眾號)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杜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血栓栓塞性疾?。╒TE)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血栓性疾病已經躍居全球疾病總死亡率的第一位。很多疾病都需要進行抗凝治療,如心房顫動、心腔內血栓形成、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換術后、肺栓塞等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規范的抗凝治療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于2016年11月1日成立了東北三省首家抗凝門診,這是大醫一院在規范抗凝治療的一次重要嘗試。同時,標志著心血管病院在滿足房顫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抗凝治療的需求、提高患者抗凝意識、規范抗凝管理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
規范抗凝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
據大醫一院心力衰竭與結構性心臟病科主任劉瑩介紹,心力衰竭科的患者中近40%伴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據悉我國房顫患者約有800萬。房顫最常見的癥狀是心悸、胸悶等不適,心律絕對不規整,它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導致腦卒中,每5個腦卒中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是由于房顫導致。心房顫動(房顫)時心房喪失了有效的收縮功能,正所謂“流水不腐”,當心房處于這樣的無效顫動時血液瘀滯,使血栓形成的幾率極大增加。腦卒中是房顫最大的危險之一。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卒中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性房顫患者卒中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致殘、致死率高達25%。
劉瑩主任介紹,抗凝治療是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關鍵,目前常用的藥物為華法林,但是華法林治療窗窄,個體化差異大,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多,劑量過大容易引起出血,劑量過小又達不到抗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彌補了華法林的諸多缺點,但其價格昂貴,這些都限制了抗凝藥物的應用。因此,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必須定期監測INR(國際標準化比率)水平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醫生會根據這些數據為患者及時調整華法林的劑量,達到安全有效的目標值范圍(INR 2.0-3.0)。
抗凝門診實現規范化抗凝管理
世界上第一個抗凝門診于1948年在美國成立,隨后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陸續建立了抗凝門診,均由多學科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醫生、藥師和護士。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抗凝門診模式,在大醫一院、心血管病醫院夏云龍院長的倡導下,聯合心律失常診療中心高連君主任和心力衰竭與高血壓中心姜一農主任,由心力衰竭科劉瑩主任率先于2016年11月1日成立了東北三省首家抗凝門診并正式開診。目前,該院抗凝門診由杜萍副主任醫師等臨床藥師聯合組成,均具有副高職稱,每周二、四、五上午7:30開診。
大醫一院積極引進規范化抗凝管理模式,為患者提供更規范、專業、全面、便捷、更具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的同時,幫助患者樹立抗凝管理的意識,讓更多的患者參與到自己的抗凝管理中來,實現個體化抗凝管理,獲得更有效的治療效果,減少出血和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治療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鼓T診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也是大醫一院攻堅克難建立抗凝門診的初衷。劉瑩主任表示,抗凝門診就診方便,快捷,醫師和藥師集中系統地對患者進行隨訪和宣教,也方便了患者與病友、醫師及藥師交流。抗凝門診設有獨立的臨床資料隨訪數據庫,醫師和藥師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對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的預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即將開展華法林的快速床旁檢測、華法林基因檢測等項目,搭建患者、社區醫院及心血管病院慢病網絡隨訪管理平臺,同時積極開展臨床科研,參與了國際多中心合作的INVICTUS試驗,免費為部分患者提供抗凝治療藥物,部分患者會受惠于此項研究。
大醫一院心力衰竭與結構性心臟病科始建于2002年,學科規模不斷擴大,學術地位與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學科緊跟世界先進的尖端醫療診治技術,主要收治各種病因的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疾病、肺動脈高壓、先天性心臟病及瓣膜性心臟病等各種急危重癥心臟病。先后開展了慢性心衰的早期評估和慢病管理、急危重癥心衰的救治、心衰的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療(CRT /CRTD)心衰與心律失常的猝死防治(ICD)、先天性心臟病及心臟瓣膜病的介入診治、家族遺傳性心臟病的基因精準醫學診治、終末期心衰合并利尿劑抵抗和頑固性低鈉血癥的超濾治療等。如今,抗凝門診的建立和常規運行全面實現了抗凝治療規范化、個體化、最優化管理,對患者無疑是最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