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中心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電話)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最近一段時間,上海出現多例食用大量小龍蝦后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癥”的病例。2016年夏天全國其他省份也出現了類似病例,7月僅江蘇和安徽就發生了60余例。
吃小龍蝦會引發橫紋肌溶解癥?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這類病例發病跟小龍蝦有關系,但沒法肯定是小龍蝦本身的問題還是輔料的問題,或者是處理小龍蝦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或者是個人體質甚至是天氣原因,一切都不知道。”上海長征醫院ICU副主任醫師許永華說。
上海市疾控中心專家也表示,小龍蝦引起橫紋肌溶解癥的原因、機理至今不明。引起橫紋肌溶解癥的原因多達100多種,食物僅是其中的一種原因,除了小龍蝦,牛蛙、鱸魚、基圍蝦、三文魚等都能引發這種病。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咨詢了上海多家曾接診過橫紋肌溶解癥的醫院,發現病發前食用小龍蝦的情況并不多見,而過量運動、病毒或細菌感染、藥物等引發這類疾病的占據大多數。
和吃小龍蝦有關但具體原因不明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7月30日晚,上海一家五口在梅川路一家餐飲店吃小龍蝦,食用量較多,之后全身肌肉酸疼,腰背疼痛明顯,于次日凌晨去醫院就診,5人中除1人檢查結果正常,其余4人均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癥”。
澎湃新聞記者從接診醫院獲悉,截至8月1日下午5時,4名患者中2人復查指標進一步下降,已經自行離院回家,而其余兩人,一人在普陀區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觀察,一人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兩人生命體征均平穩。而涉事的餐飲店經普陀區市場監管局查證,相關證照均齊全,已經排除食物中毒。
吃小龍蝦后身體不適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癥,在上海并非第一次。
7月下旬,上海長征醫院急診科也接診了2名“橫紋肌溶解癥”患者,他們是一對夫妻,年齡均50歲左右,病發前一起吃了15斤小龍蝦。
據上海長征醫院ICU副主任醫師許永華透露,這對夫妻來自江蘇昆山,7月下旬某天晚上9時左右食用了10斤小龍蝦,后又追加了5斤,吃完后身體并無異常,但到了晚上12時左右,妻子突然感覺到腰腿酸痛、胸悶、呼吸急促等情況,其丈夫立即帶她去當地醫院就診。凌晨2時左右,丈夫也出現類似癥狀,院方先后給予兩人輸液治療,但并未明確病因。次日,兩人前往上海長征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癥。
“在當地醫院,兩人經檢測磷酸激酶這一指標超出正常值50-60倍,而到了長征醫院,這一指標已經超過了80倍。”許永華表示,磷酸激酶是診斷橫紋肌溶解癥的一個重要依據。所幸兩名患者沒有腎功能損傷的表現,醫務人員給予其補液治療,保護其腎功能。經過一周多治療,兩名患者相應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已于7月29日出院。
許永華表示,從目前接診的“橫紋肌溶解癥”來看年輕人居多,癥狀大多數較輕,只要及時就醫、及時診斷就可以控制病情,而類似病例預后都較好,“目前可以肯定的是, 這類病例發病跟小龍蝦有關系,但沒法肯定是小龍蝦本身的問題還是輔料的問題,或者是處理小龍蝦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或者是個人體質甚至是天氣原因,一切都不知道。”
橫紋肌溶解癥多因運動過量
展開全文
據上海市疾控中心介紹,2016年夏天,全國各地出現了多起疑似與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癥病例。7月,僅江蘇和安徽就發生了60余例。
吃小龍蝦如何引起橫紋肌溶解癥?有不少人認為,小龍蝦生活的污水環境會引發食用安全,但從目前江蘇省統計的數據來看,2016年接診患者所食的小龍蝦大多為在家自行烹飪,清理應該更干凈,因此“環境說”遭到專家否認。
上海市疾控中心表示,江蘇地區小龍蝦原產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其攝食范圍包括水草、藻類、水生昆蟲、動物尸體等,小龍蝦可以在污水里生存,但更喜歡清水,如今小龍蝦都為大規模清水養殖,它本身不含重金屬,雖然會攝入生長環境里的重金屬,但是集中于外殼、鰓和內臟,并非我們食用的部位,它也會攜帶寄生蟲,大多是肺吸蟲卵,但只要大火燒制20分鐘以上,就足以殺滅。
“小龍蝦引起橫紋肌溶解癥的原因、機理至今不明,還存在較多疑點。洗蝦粉、保鮮劑、重金屬、抗菌素、某某毒素,這些都是猜測,目前并沒有證據。”上海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引起橫紋肌溶解癥的原因多達100多種,食物僅是其中的一種原因,疑似食物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癥稱為哈夫病, 疑似食物包括美國加州水牛魚、小龍蝦,還包括牛蛙、鱸魚、基圍蝦、三文魚等,哈夫病并不是小龍蝦的“專利”。
澎湃新聞記者同時咨詢了上海多家曾接診過橫紋肌溶解癥的醫院, 發現病發前食用小龍蝦的情況并不多見,而過量運動、病毒或細菌感染、藥物等引發這類疾病的占據大多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急診科醫生徐思遠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橫紋肌溶解癥”與小龍蝦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這種疾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它的發病原因涵蓋39個大類100多種,包括劇烈運動、過量酒精以及服用降脂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等。
“盡管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大多把這類疾病的源頭指向小龍蝦,但從我們醫院每年接診情況來看,一年約有100例,由細菌、病毒等感染引發的占據了大多數,特別是神經內科方面的疾病居多,如癲癇引發‘橫紋肌溶解癥’,或是持續的高熱,肌細胞被破壞后引發,其次是降血脂類的藥物引發,真正在發病前食用過小龍蝦的并不占多數。”徐思遠說。
上海市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該院全年接診的“橫紋肌溶解癥”為散發病例,患者多由于運動過量引起,并未出現過食用小龍蝦過量引起的病例。
重油重辣食物少吃水產品燒熟再吃
8月1日,上海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上海發生的病例為少量散發病例,且并未出現死亡病例。
橫紋肌溶解癥是因肌細胞產生毒性物質而導致腎損害的一種疾病,俗稱“肌肉溶解”。據疾控專家介紹,橫紋肌溶解癥是由于固定姿勢壓迫肌肉、過度運動、高壓電電擊、全身性痙攣、燒傷、被重物壓傷、缺血、癲癇發作、脫水、酸中毒、酗酒以及過量服用藥物等原因導致的橫紋肌損傷,細胞膜完整性改變,細胞內物質大量進入循環系統,引起的生化紊亂和臟器功能損傷綜合征,主要是腎損害。
“早期表現可能只是輕微肌肉酸痛、無力、關節酸痛等,因表現不明顯易被人忽視。典型的表現為急性肌疼痛、肌肉痙攣、肌肉水腫,觸診肌肉有‘注水感’,全身表現可有惡心嘔吐和尿色異常,如出現黑、紅、或者可樂色。”疾控專家說。
徐思遠表示,從華山醫院急診內科近年來接診的“橫紋肌溶解癥”病例來看, 大多數為輕度,有些患者只要多加休息、多喝水,癥狀即可緩解,有一部分癥狀較嚴重的,除肌肉酸痛外,可伴有肌肉無力、醬油色尿等,如果及時發現、及早送醫,一般只需要通過補液的方式,達到稀釋血液的目的,從而有助于將破壞的肌細胞排出體外,保護腎功能,癥狀也都會有所緩解,而癥狀最為嚴重的如造成腎功能損傷甚至衰竭的病例,在臨床上并不多見,這些往往需要做血液透析才能進行治療。
如何避免引起“橫紋肌溶解癥”?
有著多年急診經驗的徐思遠表示, 夏季食物尤其容易變質,要盡量少吃一些重口味、重油、重辣的食物,對于海鮮河鮮類水產品要燒熟再吃,食用的量也要適度,淺嘗即止,而吃這類食物時最好不要飲酒,酒精更加容易加速毒副作用。而對于那些不是經常鍛煉的人群來說,不要一次性做大量健身運動。對于那些服用降脂類藥物的人來說,服藥兩周左右就要隨訪一次,一旦肌酸激酶等指標升高,立即要停止用藥,以免藥物中的成分對橫紋肌產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從而引起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