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中醫院(溫州中醫院六虹院區上班時間)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近來溫州的天氣多變
冷暖寒濕模式隨著性子不停切換
不少孩子紛紛中招,高燒不退
幼年兒童體質衰弱,抵抗力差
往往出現病情反復的情況
生病時最好不要吃“發物”
每次得重感冒就醫時,醫生總會說,多喝水,飲食要清淡,不要吃“發”的東西。其實什么叫吃“發”的東西,很多醫生也沒有給具體解釋,今天,小編就邀請了溫州中醫院的中醫專科醫生——
來聊聊,溫州人所說的吃“發”是什么意思?生病了,是不是不能吃“發”的東西?
受訪專家
展開全文
溫州市中醫院消化科主任中醫師
曾耀明
溫州市中醫院兒科主治醫生
宋曉紅
一
一次聚餐,病情更嚴重了
溫州市中醫院兒科醫生宋曉紅說,近期她接診了一位五歲的小朋友,由于近來流感爆發,小朋友在中醫院時就高燒不退,還伴有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但經過了五六天時間的治療,病情有所緩減。眼看癥狀已經好轉,父母就放松了警惕,帶著出去聚餐,在聚餐中吃了一些螃蟹和花蛤等海鮮。孩子晚上睡覺又開始咳嗽不止,第二天就診,已經咳得喘不過氣來,檢查發現,由于病情反復,甚至有加重趨勢,差點要住院治療。
其實,這并不是個例,她說,這種現象還比較普遍,比如說孩子得了感冒,家里的爺爺奶奶心疼的不行,覺得孩子生病是體質差了,就酒燉蝤蛑給孩子補身體,原本普通的感冒第二天就馬上嚴重了……
二
溫州人所說的吃“發”是什么?
浙江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溫州市中醫院消化科主任曾耀明說,溫州人所指的吃“發”中“發”在中醫理解是“啟動、引發、助發、誘發”的意思。原本患疾病的人,余邪未清,伏邪仍存,通過食物的刺激啟動了“伏邪”,誘發疾病,或助發疾病反復發作。曾主任建議: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充沛,空氣濕潤,感冒咳嗽發燒期間不適宜吃“發”的食物。
宋曉紅醫生說:溫州人所說的吃“發”就是說吃了“發物”。
發物是指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在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
宋醫生說:人感冒時,如果體內有內熱,容易加重病情,所謂內熱,一是沒有吃足夠的蔬菜纖維類食物的個體,導致內熱排泄不暢,蓄熱加重;二是進食過多的(發物)。所以每次感冒就診時,醫生都會推薦不吃“發”的東西。
三
生病時最好不要吃“發物”
曾主任說:溫州人說的吃“發”,其實是指一些比較腥的海鮮和葷的肉類,而且容易吃“發”的食品比較廣泛。比如:
海鮮類食品:
溫州的海鮮比較多,比如蝤蛑、蝦、貝殼類、海魚類,大多寒而腥。
宋醫生說:但是這些食物在中醫看來,都屬于寒性食物,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體質薄弱,偏寒性體質的人,不僅吸收不了,還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疾病康復。
水果類食品:
水果中的桃子、杏、芒果、楊梅、櫻桃、荔枝、甜瓜等,特別是榴蓮、木瓜、菠蘿等熱帶水果,基本上都屬于熱性食物。
曾主任解釋道:脾胃為人體的運化中樞,負責將食物中的水份、營養吸收并輸布全身上下,如患病則易脾胃運化失常,則病人感覺沒味口,進食后飽脹,噯氣,反酸。
禽畜類食品:
雞肉、驢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鵝蛋、鴨蛋等食物易誘發肝火旺盛;
曾主任稱:脾胃虛弱,水液代謝不暢,體內蘊積則易化熱,表現為易上火,口苦便秘,疾病纏綿難愈。
蔬菜、菌菇類食品:
竹筍、芥菜、菠菜、蔥、蒜、韭菜類,還有蘑菇、香菇等都容易誘發皮膚瘡瘍腫毒、肝陽頭痛、肝風眩暈等疾病。
曾主任解釋說: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蛋白,這類蛋白對人體而言為異體蛋白,這種異體蛋白可構成過敏源而導致人體發病。
煎油炸食品
薯條、薯片、方便面等煎油炸食品,還有可樂、酒釀、白酒等。
宋醫生解釋說:這些厚味食品基本沒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且易礙胃,影響脾胃運化,脾胃運化失常則易釀生痰熱,痰濕貯存在肺內,則影響肺的功能,導致痰多、呼吸困難、哮喘等癥狀。
曾主任建議:
感冒生病,飲食要清淡。
感冒生病,飲食要清淡。
他解釋說:所說的飲食清淡,和吃肉還是吃菜沒啥關系,重點在于吃的飯菜要易消化,如白粥,小米粥,面條,蛋羹,葉類蔬菜等。
來源:溫州晚報全媒體、溫州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