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男科醫院(青州男科醫院哪家最好)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作者: 曹東義|來自: 燕趙中醫網
張仲景與華佗都是著名的中醫學家,也都生活在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時期,但是沒有史料說他們互相認識,更沒有說他們之間有過醫學交流。盡管如此,他們既然同時生于那個時代,必定會面對相似的醫學難題,比如傷寒病的流行、疫病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等等,因此,他們都留下了關于傷寒病診治的醫學著作。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既收錄了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也把華佗的有關論述記錄下來,成了兩人對于那段難忘歷史如何認識的珍貴史料。
技之所長 內外有別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旉。他曾在徐州地區漫游求學,通曉幾種儒家經典書籍。東漢沛國丞相陳硅,聽說他的事跡之后,推薦他為“孝廉”人才,太尉黃琬發聘書征召他前去任職,他都沒有答應去做官。華佗懂得養生之道,在他年齡很大的時候,從外表看上去還象壯年人一樣。他精通醫方藥物,治病的時候,配制湯藥只用幾味藥,心里掌握著藥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藥煮好,就讓病人服飲,同時告訴服藥的禁忌或注意事項,用不了多久,病人也就好了。
華佗所留給后人的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個,《華佗別傳》中五個,其他文獻中也有五個,總共26例。從其治療范圍看,涉及到內、外、兒、婦科的疾病,有熱性病、五臟雜病、情志病、肥胖病、寄生蟲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
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寫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瀆(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亳縣),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在行醫的同時,為了采藥他還先后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于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也是我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華佗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端鍟そ浖尽酚浻小叭A佗枕中灸刺經”一卷,已佚?!夺t心方》所引《華佗針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文。王叔和《脈經》、孫思邈《千金方》、王濤《外臺秘要》都引用了華佗的有關論述。因此不能說,華佗的醫學經驗,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于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后人托名于他的作品,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展開全文
華佗還創造了健身鍛煉的“五禽戲”,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華佗認為“人體本來是需要運動的,但是不能太過分,不能追求極限。適度的運動,可以使血脈流通,就不會生病,就像戶樞那樣,由于經常轉動是不會朽爛的?!?/p>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然史書之中沒有傳記。他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末年,在建安10年(公元205年)之后,才開始寫《傷寒雜病論》,這個時侯華佗已經被曹操殺害了,《華佗傳》說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即使有些夸張,他死的時候也應該年歲不小了。因此說,張仲景應該比華佗年輕一些,或許晚幾十歲。
據說張仲景自幼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心道術?!碑斔畾q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何颙別傳》)。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边@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果。
張仲景生平最佩服的古代醫學家就是扁鵲,經常感嘆其醫療水平高超。他也希望做一個像扁鵲那樣的好醫生,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梢哉f,對于后世中醫的影響方面,張仲景既超過了扁鵲,也超越了華佗,原因就是他創立了辨證論治的中醫特色。
張仲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同時代的文學家曹植,在《說疫氣》中說:“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200多人之中,因傷寒病而死的人占了大半。面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
于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他希望依靠醫學的力量,對上能夠治療國君和親屬的疾?。粚ο聦拥睦习傩盏募部?,也能幫助他們解除病痛;對于自己來說,也可以靠養生保健知識,獲得健康長壽的結果。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因而,張仲景“盡得其傳”。在《襄陽府志》一書中,何颙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于伯祖”。
勤求古訓 辨證論治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
《素問》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意思是說,人們現在所患發熱為主的病,大都是因為受了寒邪的侵犯造成的。所以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我們現在知道,很多傳染病的流行是在冬季。古人認為春天溫暖,萬物始生,一派生機。而冬季嚴寒,蟄蟲深藏,萬物不長,一片肅殺蕭條。因此,古人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他們認為冬天的寒氣,是一種肅殺之氣,可以稱為“寒毒”,容易使人產生傳染病。甲骨文里就有“禍風有疾”的記錄,而且都是記載在冬季里。
《素問·熱論》認為,大多數以發熱為主的傳染病,有的好了,有的死了。死的人,大多在病后六、七日;而病好的人,多在十天以上。因此,就提出來一個學說,把熱病看作一個過程,一天一個樣地變化不停;每一天的病情,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天叫做“一經”,六天就是“六經”。這六經分別叫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素問·熱論》對于六經熱病的治療,只提到在三日之前,可以用讓病人出汗的方法治療;三天以上的熱病,就可以使用“泄法”治療,主要是用針刺治病。
華佗曾經說過,治療傷寒主要有三種方法。在早期的時候,病邪在肌表,也就是疾病位于人體的淺層,可以使用讓病人出汗的“汗法”。具體地說,除了針刺的方法,還可以用膏藥在患者身上摩擦,讓其出汗。當然,古代還有用烤火出汗的做法,那樣容易使汗出得太多,因為脫水而加重病情。華佗說,還可以服用中藥散劑發汗。如果病邪位于胸部,就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叫做“吐法”。如果,病證深入到胃腸,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讓病人通過排便而退燒,治愈疾病,叫做“下法”。
張仲景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前人喜用的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張仲景對于《素問·熱病》的理論與治療方法,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進。他在前人“表里分證”的基礎之上,提出來陽證有一個“半在表,半在里”的新觀念,使辨別證候的工作更細致;而且,大膽地把病人衰竭之后的“虛寒證”,收錄進來,稱為“三陰證”。三陰證多數是病情危重的表現,有許多屬于中毒性休克前期、休克期的表現,因此,后來的歷代醫家稱之為“三陰死證”。張仲景對于接近死亡的三陰死證,提出來很多有效方法,挽救了無數生命垂危的患者。
張仲景最為著名的觀點,就是打破了《素問·熱論》按疾病日程使用藥物的觀點,提出來不能機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須以臨床證候表現為依據,只要有需要用發汗方法的證候存在,無論是患病多少天,也應該使用“汗法”治療;與此相對,瀉下的方法,也是根據患者的證候表現,而不是根據患病的天數?!坝^其脈證,隨證治之”,成了歷代醫家遵守的格言。張仲景所選用的方子,大多來源于漢代之前的《湯液經法》,這是西漢之前就已經流傳的著名方劑著作,據說是商朝宰相伊尹所著。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說,張仲景就是用“醫經家”的理論,研究“經方家”的經驗,所以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在張仲景重新編排的六經病證里,收錄了100多個方劑,就像流水作業的不同崗位;每個方子各就各位,在不同的證候到來時,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無論證候來得晚,還是來得早,只要證候到了,就使用針對證候的藥方。這樣一來,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
這個等待證候,發現證候,辨別證候,治療證候的過程,中醫稱為“辨證論治”。由于“辨證論治”是在以“六經”為框架的體系里進行的,所以叫“六經辨證”。
理論高深 影響古今
由于外感熱病,其病因多數屬于冬季感寒而發,所以,張仲景不再把發熱為主的傳染病稱為“熱病”,而是叫做“傷寒”,也就是“傷于寒邪而引起的疾病”的意思。張仲景雖然當官,但并不熱衷于官位。他“見朝政日非”,嘆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彼鞉旃诙萑?,專門總結經驗,撰寫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而且都貫穿著“辨證論治”的精神。書中精選了300多個方劑,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證實有較高的療效,并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后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
清代名醫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它“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叭缛赵轮馊A,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
日本一些著名中藥制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與華佗相比較而言,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比華佗汗法、吐法、下法三種更豐富,開創出更為細致治的療方法,包括清熱、和解、溫里、攻下、活血、逐瘀、回陽救逆等等,據說有三百多法。僅僅一個汗法,張仲景就有許多加減“變數”,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張仲景自己也說:“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王叔和感嘆說:“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問。”盡管仲景的治療方法如此之好,卻因為理論太高深而出現了“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的現象,張仲景學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王叔和盡管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在論述傷寒傳變的時候,他學習的還是華佗的“六部傳變”,而不是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晉代醫家葛洪《肘后方》說:“傷寒有數種,人不能別之。”陳延之《小品方》說:“考之眾經,其實殊矣?!碧瞥醯膶O思邈曾經感嘆:“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鉆仰?!?/p>
當時的醫學家們盡管不明白仲景學術的深奧蘊含,但是對于張仲景的醫學貢獻是非常推崇的。因此才會出現“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的現象。孫思邈說:“嘗見太醫療傷寒,惟以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p>
張仲景《傷寒論》的高深理論,奧妙的醫學思想,到了宋代才開始被人們所認識。隨著大量研究性著作的出現,逐漸出現了一個傷寒學術空前繁榮的局面。經過宋金元長達幾百年的不斷完善和補充,后世對于外感熱病的理論認識和治療方法,已經難于完全用張仲景的六經辨證體系來容納了,因此,瘟疫、溫病學家紛紛創立新說,發展外感熱病的診治思想。
存內去外 技傳千年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盡管有溫病和傷寒的學術爭鳴,但都屬于辨證論治,而不是基于解剖實證的分歧。如果說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而解剖實證是西醫基石,那么,中醫與西醫是在什么時候分道揚鑣的?
毫無疑問,在指導理論上《內經》建立的方法論,與希波克拉底和蓋倫建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臨床上,許多治療疾病的方法,反過來會對指導理論有一定的需求。在西方,像化膿性闌尾炎、胃穿孔、宮外孕、腸梗阻、化膿性膽囊炎、壞死性胰腺炎等等,這些疾病在《希波克拉底文集》里,或者在《劍橋醫學史》里,大部分是需要做手術的,需要進行切開引流,否則就會死亡。事實證明,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在止血技術不過硬,沒有麻醉藥物的西方世界,上述急腹癥病人大多是要死亡的。依靠手術僥幸活下來的病人,也是要在鬼門關里走幾個來回的,其間痛苦萬狀,難于言表的細節,實在是罄竹難書。
在世界的東方,在華佗和張仲景的故鄉,這一類病人的遭遇可能要好得多。他們有時候可以遇到華佗,可以開膛破肚切除病灶,可以刮骨療毒治療傷痛。盡管華佗的“麻沸散”失傳了,而有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的中藥,它們既可以防治感染,也可以止痛、止血,病人的痛苦要小得多。
假如一個腹部硬滿,疼痛難忍的病人,他遇到的不是華佗的傳人,而是遇到了張仲景的信徒,經過大黃牡丹皮湯、大小柴胡湯、大小承氣湯、大小陷胸湯一番治療,再加上針灸、按摩、導引、點穴,可能病情逐漸緩解,腹內化膿性的物質逐漸吸收,梗阻的腸道恢復傳輸,也許病人又活過來了。也就是說,在華佗那里受的手術之苦,或者因為“錯投了”仲景之門,或者由于沒有找到華佗弟子,各種急腹癥就依靠張仲景的方子治好了,內科治療“替代了”華佗外科!
內科治療照樣能夠治療需要開刀的外科疾病,一樣可以“治病活人”,人們就因此而不愿意選擇華佗的方法,中醫們也不需要學習華佗的外科手術了?!坝眠M廢退”的結果,“華佗的刀”逐漸生銹了,放在那里無人問津,必然會失傳。
“麻沸散失傳了”,這是中國人的不幸呢,還是因為中國人太幸運?假如沒有張仲景,沒有他建立的六經辨證治熱病,也沒有他的臟腑辨證治雜病,而只有華佗的手術刀。難道中醫們會讓珍貴的“麻沸散”失傳了嗎?假如中醫只有華佗指引的道路,需要經常做手術治療疾病,難道中醫們會放棄研究人體解剖嗎?他們在切開病人肚子的時候,難道不需要避開血管?不需要躲著神經?不需要避免損傷重要臟器?毫無疑問,那是需要這樣做的。假如中醫這樣做了幾千年的外科手術,而不知道膈肌為何物,還需要像王清任那樣到“義冢”去偷窺嗎?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夺t林改錯》這樣的書,也不需要等到清朝末年才出版,自然也輪不到由王清任來書寫。
這些中醫特色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正是“成也仲景,敗也仲景”。張仲景將內科治療發揮到極致的辨證論治,以不爭的優勢戰勝了華佗的外科手術,中醫的傳人們放棄了對于華佗技術的追求,紛紛拜倒在張仲景的門下,成了辨證論治的岐黃傳人。
請記住,中醫都是“岐黃傳人”,而不是“黃岐傳人”。一個黃帝與岐伯名字次序的差別,反映了歷代中醫傳人是重視醫術超過皇權的一個群體。岐黃為他們打上理論的烙印,而張仲景為中醫臨床帶來永遠難于磨滅的特色。
版權申明:燕趙中醫網原創內容,禁止公眾號轉載,歡迎個人轉發。
想要獲取燕趙中醫圈最新消息,可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yiyuan-fuwu”。
“醫緣”為中醫朋友服務,一個有用的服務號。